“孝顺的最后一代”与“啃老的第一代”——时代下60后、70后的爱与无奈
要说近几年,身边聊得最火爆的退休话题,那不是“广场舞抢C位”,更不是“银发族新生活”,而是一句让人听了想叹气——“我们这一代,怕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也是不被孩子孝顺的第一代。”全国上下,这样的声音多了去了。有数全国60后、70后约有2亿人,绝大多数还没正式退休呢,光是养老保险每年就得搭进上万块。曾经攒下的那点家底,几乎全砸在了孩子的房、婚礼、娃身上。可等到自己老了,反而不指望孩子养。这是图啥?走进最近流行的“专职儿女”、银发“打工人”现象背后,我们真的该问一句这到底是60后、70后的觉悟觉醒,还是咱们社会某种莫名的进退失据?
有那么一帮人,60年代、70年代出生,小时候赶上饥饿年代,“吃白米饭”都能炫耀半个月;成年时撞上改革开放,一夜之间家乡人全挤破头进城打拼;成家立业后,还得拼死拼活“喂”两代人——上有老下有小,堪称现实版“三明治”。最吊诡的是,这届中年人和他们的父母想法差得离谱。上一代“养儿防老”的骨子信仰坚如磐石,一说养老,姑娘是“赔钱货”,“抱孙子”才香,反正天经地义。可轮到60后、70后自己,就开始自觉攒养老钱,宁可去工地搬砖、扫大街,也不肯伸手问孩子要一分。是觉悟高还是咸鱼翻身?怕是说不清楚。这年代变得太快,也让人心七拐八拐直迷糊。这还不就是“代际观念”杠上了新生活预期么——谁都不想让下一代苦,可自己再苦点行不行?偏偏老百姓日子过得心累,明明“送走养我生我”的事做完了,大半辈子回头一瞅“我咋也快成‘累死的最后一代’了?”
其实吧,60后、70后大部分都是农村起家,小时候讲究“多子多福”,家里就差贴公告鼓励生“原子弹”级别的儿子。女娃娃被看成“别人家的媳妇”,初中刚毕业,闷头出去打工换奶粉钱,那叫一个心酸。能念到高中甚至大学的,家里得舍得砸锅卖铁。至于儿子,再穷都不能苦孩子,几亩地、祖宅房后,哐唧全给儿孙留底。可事实多打脸?那点家底,城里一套卫生间都买不起,养老还指望它?更别说养到七老八十,还奢望孩子能天天在跟前伺候。老头老太太一咬牙“想那么多,还不如攒点钱,省得给娃拖后腿。”
可中国人嘛,讲孝;尤其是60后、70后,孝顺是本能,家里哪个兄弟姐妹能躲都会说“我出点力”,结果赡养父母,天天是小分队作战。有人打趣说,他们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有点扎心。孝顺伴着花钱几十万医疗、养老,拼的是腰包和情感的双重投资。到自己为人父母时,格局就“天翻地覆”了。拼命买学区房,能不能名校无所谓,先别让娃受苦;孩子结婚,房子、车子、彩礼一样不落片;养孙子更不用提,直接全家动员,“帮带”成为标配。比起上一代“猫狗式养老”,60、70后俨然成了“无缝爱接力”。可谁又懂他们的苦楚?表面风光实则满肚子委屈。
网上有段子,说60后、70后最经典的保险理财方式“给自己存、为娃存、最后留孙。”有些甚至为了娃“死活不啃老”,自己饭菜简单糙点都行。要说无私,就服他们一手。不信?去街头随便捡几个“大爷大妈”一聊,跟孩子要钱反倒有罪恶感,儿女给的零花钱都塞枕头底,孩子急用还得倒贴回去。更离谱的,“啃老”还升级成专职工作,不少70后孩子吃饭靠娘,住房靠爹,“专职儿女”突然冒出来,网上冷笑成风。但60后、70后为这份责任和牺牲买过多少单?
再看这些日子,互联网里满是60、70后“宝藏父母”辛苦钱被嫌弃、努力生活被误解的段子和案例。有人说,既然60后、70后都自觉给自己养老,干嘛还要拼死拼活“累死自己”?难道不应该学学欧美,老了就该享受,“管他爸妈孩子的事”?可实际到家家户户去瞧——离了谁都不行。一个老人还真想“一身轻”养老,没翻几天地胃口就会变得苦涩。即使没指望让孩子养老,心底里那点“血浓于水”也没生锈,不吭声的付出,都是在给家里积累温情。
也不是所有声音都温吞。有人怼得直接——“你看你这帮‘老好人’,既然就不管孩子,让他们过自己的世界呗,省得‘啃老’被笑话。”问题是哪有纯靠孩子自己长大的?一屋三代,每代都讲互助,可一代比一代魄力小。别说城里的独生子女,农村一家仨兄妹,也总有清账的时候。再说养老产业没健全,光靠自己,很容易哭晕厕所。当前一边喊“独立养老”,一边又焦虑“孩子以后咋办”,父母累,孩子也没轻省着。现实就像东北大哥做饭——看着荤实,油腻不腻全在自己心里。
网上关于“孝顺是自愿还是道德绑架”的讨论年年不断。有人说,现在的整体环境早变了,独立生活才是真潮流。也有人反问,“都像你们这代这样,咱中华民族那点温情不都成段子了吗?” 结果呢?一边呼吁自立,一边现实里父母养老、子女依赖全乱了套。越是到基层,越是能感受到这种“假性平静”事表面风平浪静,实际账单压得人喘不过气。
惊天反转来了!前一波人总觉得,60后、70后是被孝顺的“最后长城”。可若把镜头拉到今天开放家庭现状,“专职儿女”、中年回巢,甚至“75后啃老”都是新常态。谁说养老就非得孩子出场?不少60后、70后反倒成了新潮银发“打工人”。地铁站口捡瓶子、超市计时工、上网兼职客服,十几种花式赚钱方式溜得比年轻人还熟。啥?你以为是被逼的?还真不是!好多人乐意自己挣养老钱,甩掉“让儿女养”的心理包袱,图个踏实心安。习惯了操心惯了,反倒“没事干会得病”,社会变迁里,这帮中年老哥老姐正偷偷把传统的家庭责任感玩出了新高度。
前辈那セット家规不灵了,现代人讲究“精神独立”,60后、70后就硬是把自己熬成“下有老上有小、自己像个陀螺”的新时代典范。走在街头巷尾,你会发现谁不是一边给老人喂药,一边扛孩子房贷,转眼又拎出手机一键支付水电煤。有人说他们苦,但他们自己却习惯了 “就这样吧,哪年不这么过?”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亲情的自然传递,更是一场社会结构天翻地覆的试炼。从70年代计划生育到80年代农村进城潮、再到现在老龄化噩梦逼近,这一代人的抗压能力,得叫一句“长在风口浪尖上的铁人”。
成本压力倒逼他们精打细算工资卡上头一笔给老人花,剩下一半留儿女,零头自己买帐篷爬山烧烤。老一辈讲究“养儿防老”,他们讲究“攒钱有备”,下辈子估计还带着习惯进土里。以前讲究“传宗接代”,现在流行“代际接力”,更有“谁也别靠谁,靠谁谁心累”的自嘲。这不是妥协,而是时代的写照。
忙完家庭、操心一辈子,真到退休年纪,却发现这“安享晚年”的路依然坎坷。这两年,通货膨胀让养老钱一天比一天紧张,医疗、子女、住房、甚至宠物,全是糟心的新增项。网上经常流传一些“老了就要带孙”的鸡汤段子,底下一水复读机式的“为孩子省一辈子,结果还不自由”。60后、70后细琢磨,也算百味杂陈。有人指望孩子能孝顺?大概率幻想。独生子女多、城市压力大,年轻人一边吐槽“房价高、压力大”,一边还有自己的小家需要养活,哪有闲钱和时间反哺父母?就算儿女再孝顺,也支撑不起全面养老。
这里头的新矛盾是,各方都更“自私”了。父母觉得爱得够多,子女觉得自己被物质裹挟,谁也不想再被谁拖累。养老成了谁都怕的“烫手山芋”,50年代生人等儿女养,现在的60后、70后开始给自个买保险,90后、00后开始议论“谁也别啃老”,一个比一个讲究自立,最后谁也不落好。一旦父母哪里不舆论又来个大反弹,“你们这代人不也是被啃了吗?”这种焦虑就像北风卷地北方冬天,越吹越冷清。中国式家庭温情在激烈变化中,既让人捧心,也让人叹息。
更麻烦的是,新出现的“专职儿女”成了怪现象。一边喊着独立,一边靠父母发工资,时间长了,“亲情债”越来越沉重,换谁都受不住。社会保障不到位,企业裁员频繁,什么“灵活就业”说得好听,实际上老人是不得已才又扛上生活重担。如此一来,分歧加深,谁也不服谁。长远没有一刀切的解决办法,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社会政策、代际观念、物质生活与精神需求全卡在一个瓶颈口,老问题带出新焦虑,仿佛剪不断理还乱。
说一千道一万,60后、70后就像新时代家庭大梁子,左手兜住父母,右手端着儿女。这份责任感,说多了有点苦,说少了怕辜负。你说他们“不让孩子养老”是觉悟高吧?其实更多是怕给娃添麻烦罢了。有人还拿来夸哎呀你们这代人硬气,压根不啃老、全靠自立!可是到底是豁达,还是没得选?有时候啊,这夸奖真是话里带刺,表面上歌功颂德,其实背后全是说不清的难过和无奈。可不论怎么说,这样的付出不是轻飘飘几句话就能刷过去的——老人活得通透,小孩活得自在,背后都有一份“偷偷流泪还自我安慰”的执念。60后、70后的故事,是顿饭、一笔账、一地鸡毛,也是一根撑起几个家族的钢筋铁骨。下次再碰到“孝顺最后一代”这种说法,别只会点赞,掂量掂量他们背后那点“壮烈”,也许你会忍不住心疼。
你觉得“孝顺的最后一代”和“不被孝顺的第一代”这顶帽子,60后、70后真的戴得踏实吗?他们自觉为家庭拼命、宁肯自己苦点也不麻烦儿女——这是爱的觉悟还是现实的妥协?如果未来的家庭观念再变一变,咱中国式亲情“谁都不欠谁”,真有一天成现实了,会不会让老人更孤独、让孩子更无依?你说呢?评论区等你来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