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六代机为啥放弃实体机竞标?这事得从美国军工研发的老毛病说起。过去美国搞武器研发,特别喜欢用 “穷举法”,也就是同时铺开好多条技术路线,让一堆企业各自搞方案,最后选一个最厉害的。比如当年 F-35 战斗机竞标,洛马的 X-35 和波音的 X-32 两个方案都造了实体机试飞,最后洛马赢了,波音的方案就彻底黄了。这种模式看着热闹,但代价太大了 —— 光 JSF 项目就造了十几架原型机,花了几十亿美元。现在六代机 NGAD 项目更夸张,单机成本可能得好几亿美元,要是再搞实机竞标,光原型机就得烧掉上百亿美元,美国空军实在扛不住。
更要命的是,美国军工研发还有个 “赢家通吃” 的毛病。一旦某个企业中标,其他参与竞标的公司就只能喝西北风。这种模式短期看能集中资源,但长期下来把整个产业链都搞畸形了。近 20 年美国有 2 万多家军企倒闭,国防工业主承包商从 51 家锐减到 5 家,战术导弹主承包商只剩下 3 家。好多中小供应商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结果因为一次竞标失败就彻底破产,技术和人才也跟着流失。现在美国连造炮弹的工厂都不够用,乌克兰战场上的炮弹都得排队等,更别说六代机这种需要几千个零部件的复杂装备了。
有人可能会问,不是还有洛马、波音这些巨头吗?问题是这些巨头自己也过得不咋地。洛马的 F-35 项目被供应链问题折腾得焦头烂额,A、B、C 三个型号抢产能,结果哪家都供应不上。波音更惨,30 年没设计过新战斗机,现在只能靠炒冷饭过日子。更麻烦的是,美国军工供应链早就断得七零八落。就说稀土吧,F-35 每架需要 417 公斤稀土材料,用来造雷达、电子战系统这些关键部件,而美国 87% 的军工供应链都得经过中国的稀土加工环节。中国一限制出口,美国连 F-35 的零件都凑不齐,更别说六代机了。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空军只能硬着头皮搞 “数字孪生”。说白了就是用计算机模拟飞机的各种性能,代替传统的实机试飞。这种技术确实能省点钱,比如通过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模拟飞行状态,不用真金白银造原型机。但虚拟测试毕竟不是真家伙,好多实际问题根本暴露不出来。当年 F-35 就是因为过度依赖虚拟测试,结果造出来的飞机超音速巡航时隐身涂层会起泡,头盔瞄准具还经常出故障,逼得美军一边用一边修。六代机需要集成人工智能、定向能武器这些黑科技,光靠电脑模拟能行吗?连美国空军自己都心里没底。
还有个问题容易被忽视:美国军工研发的 “赢家通吃” 模式把创新的活水给掐断了。以前美国有洛克希德、诺斯罗普、波音等一堆能设计战斗机的公司,现在只剩下洛马还能折腾新东西,波音和诺斯罗普的战斗机设计能力基本停留在纸面上。更要命的是,独立评估专家都难找 —— 当年 F-22 竞标时,还有格鲁曼、钱斯 - 沃特这些公司能提供不同意见,现在连个能挑刺的人都没有。这种 “一言堂” 的研发环境,能搞出啥革命性的装备?
再看看中国这边,军工体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中国前十大军工企业有 174 万员工,飞机工厂和造船厂还在不断增加,稀土加工更是占了全球 80% 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搞六代机研发,既能整合全国的技术力量,又能通过成熟的供应链快速验证方案。比如歼 - 20 的鸭翼设计,虽然一开始被西方专家嘲笑不隐身,但通过实际试飞不断优化,最终实现了隐身和机动性的平衡。反观美国,连六代机的气动布局都还在吵来吵去 —— 波音的 F-47 又是鸭翼又是垂尾,设计得跟二战飞机似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实际测试的反馈。
有人可能会说,美国不是出台了《国防工业战略实施计划》吗?又是加强供应链韧性,又是和盟友合作,还打算投入 377 亿美元搞弹药生产。但这些措施短期内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美国国防工业的决策机构太多,国防部、国会、企业之间互相扯皮,一个长期合同都能吵上几个月。更麻烦的是,美国军工人才流失太严重,造船业 20 年流失了 2 万技术工人,现在连航母弹射器制造商都破产了。就算砸钱下去,没人干活也是白搭。
说到底,美国六代机放弃实体机竞标,表面上是为了省钱,根子上是研发体制病入膏肓。“穷举法 + 赢家通吃” 的模式把产业链搞断了,数字孪生又补上了技术验证的短板,再加上稀土等关键资源被中国卡住脖子,美国军工复合体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只能靠打激素维持生命。反观中国,通过完善的产业链、充足的人才储备和灵活的研发机制,正在一步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这场军事科技竞赛的终局,或许不在实验室里,而在供应链的韧性和资源的掌控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