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颜料做面点发朋友圈?这不是蠢,是坏到骨子里
幼儿园用工业颜料给面点“化妆”,还特意拍了美美的照片发朋友圈吸引家长——看到甘肃褐石培心幼儿园这波操作,与其说他们笨得离谱,不如说坏得触目惊心。这哪是什么“营销失误”,分明是把孩子的健康当筹码,用剧毒的“颜值”赌利益,连最基本的人性底线都碾碎了。
发朋友圈的那一刻,涉事者恐怕还在为自己的“创意”沾沾自喜:看,我们的点心多漂亮,家长肯定觉得我们用心。可他们不会不知道,包装上“不可食用”的警告字比颜料还刺眼;不会不清楚,幼儿的血铅标准比成人严格数倍;更不会不明白,这些五颜六色的“毒点心”吃进孩子嘴里,可能毁掉的是几代人的人生。
这种“坏”,藏在对规则的公然践踏里。食品安全法明明白白写着“禁止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幼儿园却把彩绘颜料当“食用色素”批量采购;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幼儿园餐食需留样检测”,他们却把检测流程当摆设,只顾着给毒点心拍“宣传照”。朋友圈里的光鲜,不过是用合规性做祭品,给违法犯罪披上的遮羞布。
这种“坏”,还藏在对家长的恶意欺骗中。家长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是相信这里有专业的照护、安全的餐食。可涉事者却利用这份信任,用视觉诱惑代替营养保障,用虚假宣传掩盖致命隐患。那些点赞的家长不会想到,自己夸“好看”的点心,正一点点侵蚀孩子的神经;那些转发的园长不会想到,这条“吸睛”的朋友圈,终将成为定罪的铁证。
更讽刺的是,这种“坏”并非孤例。多少机构把“朋友圈营销”凌驾于安全之上:早教中心晒“高危游戏”博眼球,培训机构用“虚假成绩”揽生源,餐饮商家靠“摆拍食材”掩劣质。褐石培心幼儿园不过是把这种“流量至上”的歪风,用到了最不该用的地方——用孩子的生命健康,给流量献祭。
如今,6人被批捕,17人被调查,法律的严惩理所当然。但更该追问的是:当“发圈好看”比“吃得安全”更重要,当“营销创意”盖过“基本良知”,这种扭曲的价值观究竟是如何滋生的?
别再说他们“蠢”了。能精准找到“低成本增色方案”,能设计“朋友圈传播话术”,能长期掩盖违法行为,这背后是清醒的算计,是冷血的权衡,是把“利”字刻进骨髓的恶。对这种恶,唯有零容忍的惩戒,唯有穿透式的监管,才能让所有觊觎孩子健康的“创意”,都不敢再露头。 #儿童餐添加颜料就为吸引生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