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的一天,乌克兰海军在黑海发现一艘俄罗斯巡洋舰“莫斯科号”。 他们迅速锁定目标并发射导弹,这艘俄黑海舰队的旗舰在爆炸中沉没。 事后,美国政府官员的反应不是欣喜,而是“愤怒和恐慌”——因为乌克兰动手前根本没通知他们,更因为美国没想到乌军真能击沉俄军主力战舰。
这场意外暴露了美国对俄乌战争的深度操控。 当时,美乌双方的合作还处于初期,时任乌克兰陆军司令瑟尔斯基曾对美国官员直言:“我们正在和俄罗斯人作战,你们没有。 凭什么要听你们的? ”
但很快,美国用一根“电话线”绑定了乌克兰的军事决策。 时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派人辗转联系到加州一名飞艇商人,此人恰好是乌克兰国防部长列兹尼科夫的老友。 几天后,列兹尼科夫说服了抗拒美国的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我知道你对米利不满,但必须给他打电话。 ”
北约东扩:30年的步步紧逼
这场冲突的伏笔,早在1991年苏联解体时就已埋下。 当时美国承诺北约“不会向东移动一寸”,但仅过三年,克林顿政府就签署了东扩决议。
1999年,北约第一波东扩启动,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加入;2004年第二波扩张更狠——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波罗的海国家被纳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也紧随其后。 俄边境瞬间被军事基地包围。
普京在2007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拍桌警告:“停下! 够了! ”美国却变本加厉。 2008年北约布加勒斯特峰会上,美国强推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的入约进程。 俄外交官形容:“这等于把刀架在俄罗斯脖子上。”
被无视的安全底线
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前,俄罗斯其实并无领土野心。 2010年亲俄派总统亚努科维奇上台时,俄方只谈判了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基地的租约,根本没提克里米亚或顿巴斯。
转折点发生在2014年2月。 美国助理国务卿维多利亚·纽兰被曝在基辅独立广场向反对派分发面包,高调支持政变。 随后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被推翻,美国扶持的亲西方政府上台。
政变后乌东部俄语区爆发独立运动,各方签订《明斯克协议》承诺给予自治权。 但乌军持续炮击顿巴斯,造成超8000平民死亡。 联合国报告显示:乌克兰军队70%的炮击针对居民区。
导火索:美国的最后挑衅
2021年底,普京向美国递交安全保障草案,核心要求就两条:北约停止东扩、不在乌部署导弹系统。 2022年1月,美国务卿布林肯的回复彻底激怒莫斯科:“美国保留在任何地方部署武器的权利。 ”
战争爆发第七天,俄乌在伊斯坦布尔达成初步协议:乌克兰承诺中立,俄军撤回2月24日前阵地。 但美国突然施压,乌谈判代表被紧急叫停。 萨克斯揭露:“美国命令乌克兰撕毁协议,他们的计划是联合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国封锁黑海,彻底孤立俄罗斯。 ”
战场背后的提线木偶
美国对乌克兰的操控深入战术层面。在德国威斯巴登美军基地,美乌建立了联合指挥中心。 乌军使用“海马斯”火箭炮时,必须提交目标清单给美国将军克里斯托弗·多纳休审核,美方甚至能远程停用乌军的电子钥匙卡。
2022年乌军反攻赫尔松前,多纳休用兵棋推演模拟战局,断言乌军无力夺取南部重镇梅利托波尔。当乌总统泽连斯基为政治造势提前进攻时,多纳休警告:“这会让整个乌克兰陷入危机! ”
代理人战争的残酷真相
美国参议院的内部发言更暴露本质。 有议员称俄乌冲突是“绝妙的资金支出”,因为“没有一个美国人流血”。 三年来乌克兰伤亡超百万人,GDP缩水30%,36%人口(1270万)需人道援助。
而美国军火商赚得盆满钵满。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股价三年涨300%,610亿美元援乌法案中60%资金回流美国军工企业。 欧洲却遭反噬:德国因能源危机GDP收缩0.2%,民众为暴涨的电价游行抗议。
2024年5月,美国突破最后红线,允许乌军用“海马斯”越境打击俄领土。 同年9月,CIA更指导乌军无人机袭击俄特维尔州军火库。 欧洲情报官员震惊:“美国人已是杀伤链的一环! ”
当特朗普政府威胁切断对乌军援,乌克兰突然发现:这场以“捍卫民主”为名的战争,不过是美国霸权游戏中的一颗棋子。 正如俄总统普京的冷峻断言:“他们不在乎乌克兰存亡,只想要俄罗斯流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