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盛娱乐

稳定币最难的并非全球合规,而是信用与市场认可

发布日期:2025-07-10 16:55 点击次数:94 你的位置:恒盛娱乐 > 产品展示 >

《京东要发“全球货币”?真正的挑战不是牌照,而是信任》

想象一下:某天你在京东上买了一台电脑,付款时发现可以用“京东币”结算,1:1挂钩人民币,秒到账、零手续费。

听起来很美好,对吧?

但当你拿着这笔“京东币”去楼下超市买瓶水,老板却一脸狐疑:“这玩意儿能花?”——这就是所有企业发行稳定币时,最真实的困境。

最近,京东高调宣布要在全球申请稳定币牌照,消息一出,不少人热血沸腾:中国科技巨头要挑战美元霸权了?

但冷静下来想想,全球合规只是第一道门槛,真正的生死关,是如何让陌生人相信你手里的“企业货币”和真钱一样靠谱。

稳定币的本质:企业想当“央行”,但谁买账?

稳定币的本质,其实就是企业版的“私人货币”。

它承诺和美元、人民币等法币1:1锚定,听起来和银行存款没区别。

但问题在于:法币背后站着国家机器,有税收、军队和司法体系撑腰;而企业币的信用,全靠自家财务报表和老板的“人格担保”。

举个例子:2022年加密货币寒冬时,号称“绝对安全”的算法稳定币Terra崩盘,400亿美元市值一夜蒸发。

创始人Do Kwon当初拍胸脯说“算法比黄金更稳”,结果用户赔得血本无归。

连币圈老玩家都栽跟头,普通商家凭什么相信一家电商平台发的代币?

便利性≠流通性:小圈子狂欢容易,破圈难于登天

不可否认,稳定币在特定场景下优势明显。

比如京东的跨境卖家如果用“京东币”结算,确实能省下SWIFT系统高昂的手续费,到账速度也从3天缩短到3秒。

但这种便利性,目前只能局限在京东生态内——就像早年腾讯的Q币,买游戏皮肤畅通无阻,但想用来还房贷?

银行柜员只会当你开玩笑。

一位外贸从业者告诉我:“现在和拉美客户做生意,对方宁可多付5%的汇款费也要收美元。不是图方便,而是怕收到莫名其妙的代币,第二天公司倒闭了找谁兑付?”这种根深蒂固的信任壁垒,绝不是技术能解决的。

大国背书:没有“亲爹”撑腰,难成气候

放眼全球,真正实现跨国流通的稳定币只有两类:一类是USDT、USDC这种“美元代币”,背后有美国金融体系隐形背书;另一类是数字人民币、数字欧元,本质是国家法币的电子化。

就连脸书(现Meta)的Libra(后改名Diem),当初联合Visa、PayPal等巨头站台,最终也因监管压力胎死腹中。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所长杨东指出:“企业发行稳定币就像开银行,但现代银行体系的核心是央行最后贷款人制度。如果京东币挤兑,谁来兜底?”目前来看,除非中国政府明确支持,否则中国企业的稳定币最多只能成为“外贸圈积分”,想替代美元?

道阻且长。

未来之战:巨头的阳谋与暗棋

尽管前路艰难,京东、阿里们仍全力押注稳定币。

为什么?

一位投行朋友点破关键:“他们看中的根本不是手续费,而是沉淀资金和数据。”比如平台内10万商家每天滞留的稳定币,光利息就是笔巨款;更别提交易数据对风控、放贷的价值。

这场战役的终局,或许不是“颠覆美元”,而是在细分领域撕开一道口子。

就像东南亚的GrabPay,靠着打车、外卖场景培养用户习惯,如今已能缴水电费。

如果京东能先让“京东币”在东南亚华商中流通,再逐步渗透——这恐怕比高举高打“全球货币”更现实。

说到底,货币的本质是共识。

当全世界愿意用你的代币买石油、买芯片时,它才是真货币;否则,再多的牌照也只是张昂贵的“营业执照”。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