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混着空调凉风的火车车厢里,我正昏昏欲睡呢,突然被一阵朗读英语的声音惊醒。嚯,斜对面坐着个小男孩,估摸着也就八、九岁,戴着眼镜,腰杆挺得笔直,捧着本书那个认真劲儿。他那奶奶在旁边蔫蔫的,说是刚从高原下来,水土不服不舒服。我心想,这孩子挺懂事啊。
紧接着,整个车厢像是成了他一个人的移动自习室。英语?半小时,溜得很。古诗?一首接一首,不带卡壳的。还没等我回过神,小家伙从书包里麻利地摸出口算练习册,钢笔刷刷刷,速度快得惊人。最后铺开字帖开始描红,一笔一划像个小印刷机。这节奏,密不透风!
更让我傻眼的是,所有流程一气呵成后,小家伙掏出个平板,“咔嚓咔嚓”给每项作业拍照,手指飞快点着屏幕,熟练地往一个学习APP里传照片打卡,等着那边老师批改。他奶奶在边上闭目养神,连水杯倒了半杯都没发觉。小男孩平静地说:“完成了,明天继续。”那份习以为常的平静,简直让人心惊。
说实话,看着他那小手关节因为太用力写字都有点泛青,谁心里不得嘀咕两句:这哪是放暑假啊?比赶场子还忙。奶奶提过一嘴,说是学校布置的任务有“暑期优化方案”,还有某个教育机构的“21天习惯养成”也签了约,层层叠加才变成了如今这副景象。孩子倒是真自律,这么小就能管住自己,但这种“自律”,背后拴着的绳子到底是啥?真让人倒抽一口凉气。
这孩子像台设定好程序的精密小机器。你说厉害吗?真厉害,同龄孩子很难做到这份上。可转头一想,心疼不?真有点,这年纪本该撒欢儿的暑假,全耗在旅途的课桌上了。他眼里缺了点小孩子那种藏不住的、没心没肺的亮光。那套围绕着他的所谓“教育闭环系统”,像空气一样自然存在——学校恨不得填满每一分钟,教辅机构见缝插针“赋能加码”,家长生怕自家娃落后半步,稀里糊涂就签了“卖身契”。大家好像都在问:学习机器?究竟是谁在背后操控着这按钮?
更扎心的是,当孩子一丝不苟完成学习打卡转头问我:“叔叔,您知道‘忙趁东风放纸鸢’是讲什么吗?”他能流利地背出整首诗,但他窗外的田野河流,那书上写的纸鸢、蝴蝶、打滚的欢乐……这些诗句真正描绘的画面,他的世界里,真的存在过吗?暑假的蝉鸣、溪水的清凉、和小伙伴疯跑的快活劲儿,这些组成童年色彩的记忆颗粒,在他无缝衔接的打卡日历里,被挤压得荡然无存。我们培养着能考高分的孩子,可丢失的是孩子对生命最初的、那种生机勃勃的感知力啊!
说到底,谁都盼着下一代成才。可成才的前提,首先得是健康、快乐、完整的人吧?我们一面哀叹“现在的孩子不像孩子”,一面又亲手把他们推进这个停不下来的齿轮组里使劲转着圈儿。这种拧巴的困局,是时候解开了。下一次,当我们听到高铁上孩子清脆的诵读声时,能不能多问一句:孩子,你课本上描述的那只蟋蟀,还在你家院子里唱歌吗?
真正的教育,或许不该只是App上那个冰冷的“已完成”绿勾。该让孩子的笑声,有空间在暑假的蓝天下肆意回荡。也许就在下一个暑假,他能望着窗外一闪而过的山野稻田愣愣神,让一只真正的蜻蜓偶尔停落在书页边缘。那一刻的自由与好奇,才是生长本身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