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些角度看,多尔夫·谢伊斯就像一个行走的矛盾集合体。
15年NBA生涯里,谢伊斯前14年效力于锡拉丘兹民族队,直到1963年球队迁至费城。他标志性的双手定点投篮带着鲜明的复古印记——这是他在布朗克斯的街头球场练就的本领。
“我父亲的时代属于街头篮球,”谢伊斯的儿子丹尼在接受TA采访时说,“他就是在那儿学会打球的。当时没有AAU联赛,没有现在这么多系统训练,像样的大学篮球项目也寥寥无几。那时候的打法讲究传球,流畅灵动,无球跑动积极,我父亲称之为‘烫手山芋式篮球’。”
谢伊斯算不上天赋出众的运动员。他的前队友厄尔·劳埃德2009年曾评价:“他脚步很慢,跳起来抢篮板时,你甚至能在他鞋底塞张纸。”
但他的比赛风格又带着超前的现代感。在那个要求大个子死守篮下的年代,他是真正统治赛场的面框大前锋,靠着精准投篮创造突破空间——这比三分线引入早了数十年,比联盟学会用外线投篮拉开空间更是早了半个世纪。
“父亲最大的贡献是革新,”在NBA效力18年、辗转7支球队的丹尼说,“他刚进联盟时,是第一个能得分的大前锋。那时候的位置分工完全不同,没有现在这么细致——只有后卫、前锋、中锋,没有控球后卫、得分后卫、小前锋、大前锋之分。当时要么是得分型前锋,要么是防守型前锋,彼此对位攻防。”
76人前球员JJ·雷迪克最近的言论引发热议:“我最想和多尔夫·谢伊斯对位……这样就能打败他,挤掉他进入75大榜单。”
这番话凸显了评选这类榜单的难度——自1949年谢伊斯代表民族队完成NBA首秀以来,72年间篮球运动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NBA球员,比50年代时更加健壮、技术更精湛。当时打篮球的人少得多,就连NBA球员大多也有场外工作。丹尼回忆,19岁就从纽约大学拿到工程学位的父亲,休赛期“会买公寓楼,盖小型公寓单元”。
虽然时代发展让球员水平不断提升,但我们不禁会想:谢伊斯这种独特的技术风格,在如今这个极度重视投篮的联盟会有怎样的表现?以他的射术天赋,经过现代训练会达到怎样的高度?
不过,争论过去的球员能否适应现代NBA,其实偏离了这类榜单的初衷。重要的是看他们在所处时代的统治力——在篮球运动尚在挣扎求存的年代,谢伊斯已是最早的球星之一。
1948年,谢伊斯在BAA(1946年成立,后为NBA前身)选秀中被纽约尼克斯以第四顺位选中,同时在国家篮球联盟(NBL)选秀中被三城黑鹰队选中,随后黑鹰队将他的签约权交易给锡拉丘兹民族队。
谢伊斯最终选择与民族队签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经济考虑——民族队开出7500美元年薪,而尼克斯只给5000美元。“我决定选钱多的,因为当时觉得职业篮球是场赌博,”谢伊斯2011年告诉NBA官网。
1949年,BAA与NBL合并,成立国家篮球协会(NBA)。这是联盟发展的第一步,在谢伊斯的整个职业生涯中,联盟经历了诸多里程碑式的变革。对比这个时代的统计数据和成就并不容易,因为当时的比赛与如今人们熟悉和热爱的版本几乎判若两人。
比如,几十年后才引入的三分球,本可以成为谢伊斯的核心武器。
“他是当时唯一能稳定投约7.6到9.1米的球员,”60年代执教过民族队和76人的亚历克斯·汉纳姆曾说,“要是那时候有三分线,他的生涯场均得分能多5分。”
24秒计时直到1954年才出现,在此之前,领先的球队会通过“控球耗时间”让比赛节奏慢如蜗牛。1950年11月22日,明尼阿波利斯湖人与韦恩堡活塞的比赛就是极端案例——活塞新秀拉里·福斯特在终场前6秒的上篮,让活塞以19-18获胜。
“这一变革势在必行,那时候的比赛太难看了,”谢伊斯2011年接受NBA官网采访时说。仅几年时间,24秒计时就彻底改变了比赛:1953-54赛季联盟场均79.5分,到1959-60赛季飙升至115.3分。
“我父亲那个时代的进攻讲究传球,所以任何能加快节奏的变革,他都举双手赞成,”丹尼说,“那时候有很多球员以不停移动、无球跑动、传球、切入、快攻著称。”
“时代变迁中,最大的不同是球员体型越来越大,比赛从‘篮下对抗’变成‘空中作业’,这是最显著的变化。至于打法,另一个关键是三分线——他那个时代没有三分线,远投不算重要因素,但他确实能投远距离。”
这让那个时代的统计数据很难解读,尤其与现代比赛对比时。但结合谢伊斯所处的时代背景看他的成就,就不难理解为何他备受推崇,以及他打法的全面性:
连续12次入选全明星(1950-51至1961-62赛季)
连续12次入选最佳阵容(1949-50至1960-61赛季)
退役时是联盟历史第二得分手
1950-51至1958-59赛季,连续9年篮板榜前五,其中1950-51赛季领跑联盟
1949-50至1960-61赛季,11年中有10年得分榜前十
3次领跑罚球命中率(1957-58、1959-60、1961-62赛季)
1952年2月至1961年12月,连续出战706场比赛,创当时联盟纪录
1951-52至1957-58赛季,总胜利贡献值联盟第二,其中1957-58赛季以13.7领跑联盟
3次MVP投票前五(1956年第五、1957年第四、1958年第二)——该奖项1955-56赛季才设立
职业生涯年年打进季后赛
谢伊斯是那个时代的超级巨星,是初创期NBA的统治级力量。“他那个年代,篮球还很新,充满开拓精神,”丹尼说。
尽管谢伊斯当时就清楚自己在NBA历史上的地位——他是联盟首位突破15000分的球员——但有个时刻,他直到80岁生日派对才意识到其历史意义。家人观看NBA寄来的高光录像时,看到身披东部战袍的谢伊斯跳球后传球,球经鲍勃·库西转手回到左侧底角空位的他手中,随后他出手标志性的双手定点投篮——命中。
“录像里他回防的样子,我们突然意识到:‘这难道是全明星赛历史第一球?’”丹尼回忆,“倒回去再看……还真是。”
“我问父亲:‘你怎么从没说过自己投进了全明星赛第一球?’他一脸茫然:‘什么?你在说什么?’他完全不知道,一点都不清楚。”
谢伊斯的成就让他入选了所有重要的历史阵容:1971年NBA25周年10大球星、1996年50大巨星、2021年75大巨星。
谢伊斯的双手定点投篮,在他职业生涯期间就已逐渐过时,却为他赢得“彩虹小子”的绰号——那道高弧线投篮精准高效。
以如今的标准看,这种投篮姿势虽怪异,效果却毋庸置疑。
“我发现篮圈直径18英寸,篮球直径10英寸,”谢伊斯告诉NBA官网,解释自己如何练就这手“彩虹投篮”,“于是做了个14英寸的篮圈挂在普通篮圈上,物理原理让我不得不投得更高。”
他的远投在那个时代独树一帜,甚至有了专属昵称“人造卫星”——灵感来自苏联发射的同名卫星。
而一次意外,让他的技术更加全面。1954年,谢伊斯右手腕骨折。当时的处理方式是打石膏固定(这种做法在当时不算罕见),他没有休战养伤。事实上,1954年NBA总决赛民族队对阵湖人时,谢伊斯和劳埃德都带着石膏上场,结果总决赛首战两人合计仅得3分,民族队最终失利。
“民族队教练阿尔·塞尔维为了克服伤病影响,让球队加练单手运球,”迈克尔·舒马赫在《篮球先生:乔治·麦肯、明尼阿波利斯湖人和NBA的诞生》一书中写道。
这次受伤迫使谢伊斯加强非惯用手(左手)的训练,让防守者难以预判他向右侧突破的路线。
“听起来可能有点老套,”谢伊斯笑着告诉NBA官网,“但那次骨折对我来说是件好事(双关语,‘good break’既指好机会,也指骨折)。”
冠军荣耀与时代阴影
民族队后来为谢伊斯配备了更强的帮手:1951年的雷德·罗查、1952年的劳埃德、1954年的约翰尼·“红”·科尔。1955年总决赛击败活塞后,他们赢得队史首冠,成为首支夺得NBA总冠军的种族融合球队。
但谢伊斯和民族队的巅峰期生不逢时——一年后比尔·拉塞尔进入NBA,凯尔特人开启了联盟史上前所未有的十年统治,至今无人能及。
谢伊斯从未拿过MVP——公平地说,奖项在前半段职业生涯中并不存在。即便如此,他还是被同时代的其他巨星盖过风头,前期是鲍勃·佩蒂特,后期是拉塞尔。同样,民族队始终是劲旅,但乔治·麦肯的明尼阿波利斯湖人和后来的凯尔特人,作为联盟最早的两大王朝,夺走了更多关注。
谢伊斯的伟大在于稳定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始终保持高水准:706场连续出战纪录;连续12年入选最佳一阵或二阵;MVP奖项设立后年年成为候选;史上仅六位球员曾持有NBA总得分纪录,他是其中之一;退役时总得分联盟第二;职业生涯年年打进季后赛。对于一个从布朗克斯街头学会打球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成就已足够耀眼。
“说真的,多尔夫·谢伊斯是终极战士,”劳埃德2009年说,“我对他的尊重超过多数超级巨星。很多人是被捧出来的,而谢伊斯不是。”
职业生涯数据:
比赛场次:996场,场均:18.5分、12.1篮板、3.1助攻,投篮命中率38.0%,罚球命中率84.9%,胜利贡献值142.4,球员效率值22.0
荣誉:
十二次入选NBA最佳阵容,十二次全明星,一届总冠军(1955年),一届篮板王(1951年),三届罚球王(1958、1960、1962),1973年入选名人堂,同时入选NBA25大、50大、75大巨星